发汗不解,腹满痛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程应旄曰:温法原为阴寒而设,故真寒类多假热,凡阴盛格阳,阴证似阳等,皆少阴蛊惑人耳目处,须从假处勘出真来,方不为之牵制。
汪琥曰:少阳有吐下之禁,只因烦满,故误行吐下之法。 世俗不审邪之所据,果在半表半里之间,与所以应否和解之宜,及阴阳疑似之辨,总以小柴胡为套剂。
下利后脉绝,手足厥冷,晬时脉还,手足温者生,脉不还者死。厥阴下利脉数,热利也。
不用麻黄者,阴病不得大发其汗也,桂枝汤程应旄曰:此太阴中之太阳也,虽有里病,仍从太阳表治,方不引邪入藏。太阴中风,四肢烦痛,阳微阴涩而长者,为欲愈。
程应旄曰:太阴得浮缓、手足温之脉证,则胃阳用事,自无藏寒之痛,阴郁或有之。风温内外交热,加之自汗,故有身重多眠诸证,有轻重死生之分。
五、六日,邪自表传里之时,邪在表则寒,在里则热,今在半表半里之间,未有定处,故往来寒热也。然阳已虚,津液已涸,即见少阴口燥咽干可下之证,若尺脉弱涩者,复不方有执曰:微者,阳气不充,故曰无阳,无阳则化不行,故汗不可发也。